广西:加力突破 务求实效******
【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⑲】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1月8日,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当日入境旅客2800多名,出入境货物车辆1500余车次,尽管口岸排着几公里“长龙”,但依旧秩序井然。
为保证友谊关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凭祥市探索建立“党支部+公司+党员”模式,指导友谊镇卡凤村建设司机“红色驿站”,为货车司机和出入境旅客提供暖心服务。司机陆庆华说:“以前都是在车上将就休息一晚,现在在‘红色驿站’住宿,一大早就能开车到越南,既方便又省时。”
畅通物流循环是推动企业稳生产的重要一环。为帮助出口企业在恢复通关后平稳运转,广西崇左税务部门把脉出口企业需求,依托税收大数据和当地运输企业系统开票数据,加快出口企业、运输企业间“购产供销”连接,接起生产链、供应链断点。
“当前正是越南水果上市旺季,应季榴莲等水果容易腐烂。全面通关后,运输业务需求很大,预约不到企业和司机,好在崇左市税务部门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把积压的货物运输出去了。”广西亨泰控果贸易有限公司报关员农桥平说。
想企业之所盼,解企业燃眉之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力突破、务求实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力推动全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全区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自治区工信厅选派工业振兴特派员进驻区内各医药生产企业,“一企一策”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问题;柳州市设立“柳州企业日”“柳州工匠日”,开展企业家培育工程;桂林市叠彩区实施领导干部“企业大走访”行动,助力企业迅速达产稳产、扩能扩产……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党旗,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全区各地充分发挥园区党委(党组)、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队服务职能,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产值增速有望扭负回正或收窄降幅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等,逐个建立台账实施“一对一”服务,积极引导党员职工带头投入生产一线,成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服务者”“守护者”。
“我们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提质聚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远程办)主任刘晓滨说。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1版)
端牢中国饭碗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人民观点)
——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②
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多达69.72万亩。近年来,当地依托科技创新,在良种培育、盐碱地种植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国家级耐盐碱种业应用示范区,大豆新品种“齐黄34”实现平均亩产329.3公斤。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种田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广大农民辛勤耕耘,大国粮仓根基稳固。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今天,我们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但也应清醒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才能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才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新征程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打好种业翻身仗,方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持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供给,还要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近年来,从落实国家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到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再到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一系列好政策进村下田,稳预期、增效益,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才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新征程上,我们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在我国,粮食生产仅“三夏”小麦机收环节减损1个百分点,就可挽回25亿斤粮食。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与此同时,还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推进食物节约各项行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坚决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定能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筑牢坚实基础。(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部)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