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预计收购粮食8000亿斤******
2022年预计收购粮食8000亿斤
国内粮食市场保持总体平稳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1月11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2022年夏粮和早籼稻旺季收购圆满收官,秋粮旺季收购平稳有序,牢牢守住了“种粮卖得出”的底线,预计全年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8000亿斤左右,与近年来平均水平相当。
“2022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政治责任,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保持总体平稳,着力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储备实力进一步增强,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及时有力,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在11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表示。
秋粮收购总体平稳有序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当前,秋粮收购处于高峰期,秋粮收购进展总体平稳有序。截至2023年1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2324亿斤,同比基本持平。其中,中晚籼稻499亿斤、粳稻632亿斤、玉米1152亿斤、大豆40亿斤。从区域看,目前南方中晚籼稻旺季收购进入收尾阶段,收购进度已过九成;东北、华北正集中上量,东北粳稻收购进度近八成、玉米超四成;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度超四成。
与此同时,秋粮收购呈现购销较为活跃的特点。秋粮上市后,加工企业加快备货补库,储备企业轮换工作有序启动,贸易企业择机入市收购,市场收购活跃度较高。市场行情较好,从价格看,主产区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同比每斤均提高3分钱左右,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主产区玉米收购均价同比提高1毛钱以上,农民普遍反映收益不错。政策托底作用有效发挥,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复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五省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共安排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790多个、仓容560多亿斤,完全能满足收购需要。截至目前,五省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0多亿斤。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介绍,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粮食收购统筹组织,指导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扎实做好仓容准备、资金筹措、运力协调、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粮食收购,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高效流通、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后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去年秋收,我把家里的5万多斤玉米都运到县里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了,自己啥也不用管,不用再犯愁找地方晒粮食、存粮食了!”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韩集村种粮大户老潘告诉记者,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清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让他倍感省心。
2017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在全国产粮大县建设一批专业化、经营性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民粮食产后提供清理、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全覆盖的目标任务。2022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发挥为农服务作用,粮食产后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市场议价能力持续增强,粮食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减损降耗成效日益显现。
放眼各地,2022年,安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干燥粮食343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近2亿元,减少粮食损失7.6万吨;四川清理、烘干粮食110万吨,节粮减损约3.7万吨,实现农民增收1.1亿元;湖北出台了《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有效促进企业烘干设施提档升级。
“2022年,各地安排财政资金176亿元,支持‘十四五’期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印发粮食节约减损指导意见,依托产后服务中心助农减损增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今年要加强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严肃查处涉粮涉储违法违规案件,大力推进粮食监管信息化,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深入落实粮食节约行动,制修订节粮减损系列标准,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把粮食市场保供稳价摆在突出位置
随着春节临近,粮油消费将进入旺季。为确保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段粮油市场平稳运行,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通知,安排做好2023年“两节”“两会”期间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指导各地加强粮源调度,深化产销合作,统筹做好加工、储运、配送等各环节工作,切实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4亿人到点开饭的底气,离不开粮食市场保供稳价。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粮食市场保供稳价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调控,细化政策措施,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供应较为充足、运行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
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紧盯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变化,及时妥善应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定期发布粮食收购进度、市场价格等数据信息,适时通报粮食市场运行情况,稳定市场预期,指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开展粮食购销活动。三是坚持常年常时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投放政策性粮食,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和调控需要,灵活调整投放品种、数量、时机和节奏,有效保障市场供应。四是指导各地和有关企业合理把握政府储备轮换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
“2023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全力做好保供稳价,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加强风险预判和战略预置,制定多场景的应对预案,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做好监测预警、形势分析和储备吞吐、预期引导等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保持粮食市场平稳,服务能源资源保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10版)
官方强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释放哪些深层信号?******
中新经纬1月17日电 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部署2023年“十二条”重点工作。
据媒体公开报道,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房地产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和当前的中心工作来展开。
一是稳预期;二是防范风险,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三是促进转型。各项制度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会议将住房工作提高到了新高度,即“房地产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工作要通盘考虑,尤其是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角度出发,积极做好2023年的工作。
严跃进分析,此次会议提及“抓两头、带中间”“慢撒气”等概念。其中,“抓两头”提及了出险企业和优质房企。尤其是会议提及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这一点说明针对出险企业的问题处置,既要防范风险扩大,也要落实追责的工作。而“慢撒气”的表述是此前有过的,其借用交通术语,比较形象地表达了房企风险处置的思路,要防范爆胎式的风险释放做法,通过“慢撒气”的方式,确保房地产运行稳定,减少急打方向盘或侧翻的风险。
严跃进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及了现房销售的模式。这也是住建部首次系统、明确提出现房销售的概念。这也要求各地政府和房企关注预售制度的改革,要积极推进现房销售的模式开展。
此外,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还部署了2023年“十二条”重点工作:
一是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四是以深化城市管理改革为动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五是以提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镇;
六是以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建筑品质;
七是以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核心,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八是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为路径,切实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九是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关键,坚决守住城乡建设领域安全底线;
十是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引擎,激发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十一是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载体,持续为世界人居领域发展作贡献;
十二是以自我革命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严跃进认为,此次住建部住房工作会议的召开,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一是比较系统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类问题做了总结和分析,对于2023年房地产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住房消费领域,也明确了鼓励的措施,对于理解2023年房屋销售市场和住房政策工具等都有非常好的启发。
二是此次会议有很多新提法值得关注,包括对房企的态度、房企转型的思路等,尤其是现房销售方面的工作,这都是各地需要积极关注和开展的。各地要结合此次会议精神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三是此次会议后,房地产市场应该会有新气象。客观说,当前房地产依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是鉴于房地产政策和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尤其是政策持续支持,所以房地产发展面临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在支柱产业的角色定位下,2023年房地产发展势必有好的发展态势,并积极朝着新发展模式方向推进。(中新经纬APP)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